返回

中国新股民实战操作大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新股民实战操作大全第11部分阅读(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查询到的账户上的资金余额及股票余额均为可用数,不包括因委托买入而冻结的现金余额、因委托卖出而冻结的股票数量和当日买入成交的股票数量。但股票卖出成交后的资金实行“t+0”,会及时存入资金所在的余额中,这部分资金可于当日使用。即当日买进不能当日卖出;当日卖出后资金当日到账,可于当日再次买进,从差价中获取利润。
    对b股股票,则实行t+3交割制度,即在委托买卖后(含委托日)的第四个交易日进行交割。
    4  过户
    所谓过户是指投资者买进记名股票后,持所买股票到发行公司办理变更股东,也就是办理清算交割后,将原卖出证券的户名变更为买入证券的户名。对于记名证券来讲,只有办妥过户,才是整个交易过程的完成,才表明拥有完整的证券所有权,才能享有股息分红等股东权益和挂失、补发等安全保证。目前在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个人股票通常不需要股民亲自去办理过户手续。
    如何领取资金账户中的现金、如何领取红利
    1   如何领取资金账户中的现金
    办理了指定交易的投资者,持有的记名证券在逢到现金分红、领取债券利息、兑付债券本息时,将享受由所在的证券营业部代为领取现金的待遇。即在证券营业部收到划付的资金后的第二个营业日,自动将相应现金划入投资者的资金账户上。
    1如何买卖股票(15)
    投资者携带好本人身份证明,一般有股票磁卡账户、身份证、资金账户存折等,到所委托卖出股票的券商证券营业柜台办理取款手续即可。为防止股票盗卖情况,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一般证券营业柜台都要求必须由本人亲自取款。
    2   如何领取红利
    目前在国内挂牌上市的公司个人股东红利主要是委托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代理发放。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进行红利分发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第一,利用现有的交易网络系统,通过红利挂牌方式进行。有权领取红利的投资者可以在红利挂牌期内(一般约4周时间),通过卖红利权(每股红利和股权数量),即可领取应得的红利。要了解红利挂牌时间和每股红利,投资者可注意证券交易所每天的信息公告。
    第二,过期未领红利的投资者,可到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在全国各地的会员公司红利补领处去办理补领手续。
    第三,开有工商银行680资金专项存折的投资者过期未领红利可以在摘牌两个月内由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将红利直接划拨至其账户内。办理过指定交易的投资者,可享有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其红利直接划拨至其指定账户内的待遇。目前沪市红利领取办法基本是按照以上办法进行。
    深市投资者从深交所在报纸上公布的上市公司分红派息时间表中便可获知自己可得到的红股和股息,无需办任何手续,股息和红股会直接派到账上。一般情况下,红股于r+3日(r日为股权登记日)到投资者账户内,可流通股于r+3日起开始上市交易,现金股息于r+5日到投资者资金账户。
    买卖上市证券应注意的事项
    1  投资者买卖这些证券时,应注意不同品种的报价单位
    a、b股以股、基金按基金单位。在委托买卖证券时,通常以“手”为委托单位。a股、b股及基金的一手为100股或100元面值。委托买入量为每手的倍数。如有低于一手的零股需要卖出,则需一次性委托卖出,不能分次委托。债券现货和回购每手为1000元面值,可转换债券每手为1000元面值。另外,基金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新老基金有少许不同。一些新上市的基金或称为证券投资基金,买入、卖出均须按整手委托。
    2  市盈率和股票价格的关系
    市盈率又称股份收益比率或本益比,是股票市价与其每股收益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
    市盈率=当前每股市场价格/每股税后利润
    市盈率是衡量股价高低和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市盈率把股价和企业盈利能力结合起来,其水平高低更真实地反映了股票价格的高低。例如,股价同为50元的两只股票,其每股收益分别为5元和1元,则其市盈率分别是10倍和50倍,也就是说具当前的实际价格水平相差5倍。若企业盈利能力不变,这说明投资者以同样50元价格购买的两种股票,要分别在10年和50年以后才能从企业盈利中收回投资。但是,由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会不断改变的,投资者购买股票更看重企业的未来。因此,一些发展前景很好的公司即使当前的市盈率较高,投资者也愿意去购买。预期的利润增长率高的公司,其股票的市盈率也会比较高。例如,对两家上年每股盈利同为1元的公司来讲,如果a公司今后每年保持20%的利润增长率,b公司每年只能保持10%的增长率,那么到第十年时a公司的每股盈利将达到元,b公司只有元,因此a公司当前的市盈率必然应当高于b公司。投资者若以同样价格购买这家公司股票,对a公司的投资能更早地收回。
    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