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书五经合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6部分阅读(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多几天就建成。

    开始计划本不急,

    百姓如子齐出力。

    文王来到灵囿中,

    母鹿安静躺伏着。

    母鹿毛色多润泽,

    白鸟洁净羽毛白。

    文王来到灵池旁,

    鱼儿满池欢蹦跳。

    钟鼓支架崇牙耸,

    挂着大鼓和大钟。

    依次轮流击钟鼓,

    君民同乐在辟廱。

    依次轮流击钟鼓,

    君民同乐在辟廱。

    鳄皮大鼓声和谐,

    盲人乐师奏颂歌。

    【读解】

    《灵台》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提到园林的作品之一。对于研究园林艺术史的人来说,肯定具有史料价值,似乎也可以由此 推断:中国园林造园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不过,我 们的兴趣不在这里,而在诗中所述的君主与民同乐。

    君主与民同乐历来被看作是君王个人德行高尚的表现,也被 看作是政治清明、上下左右关系融洽和谐的标志,以至后来即使 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也会有宫迎卜御用文人出来献媚,制造一些君主德行高尚、与民关系和谐的假象。

    当然,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有关周文王的传说是献媚取宠的 下臣编造出来的美丽光环。因为文王所处的时代毕竟与后来不同 ——哪怕那是人们理想的、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代。推想起来,那 时周代统治者刚走出部族群落,一切都刚刚开始,由部族首领转 向国家最高统治者,以前作首领时的一些良好德行得以在国家初 创时发扬光大。加上面临诸多敌对部族虎视眈眈的威胁,要想立 稳足跟,不得不考虑团结一心、同仇敌的大问题。再从个人修 养性格的角度看,的确有修养良好、不贪不婪、性情温和的统治 者。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完全可能造就出像用周文王那样的贤明君 王。正如诗中所述,平民百姓当真把他当作父母一样来尊敬、亲 近、臣服,甚至连鸟兽虫鱼都能深明其中缘由,从而欢欣雀跃 (是文学夸张,还是献媚取宠?)。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羡慕?

    可惜这种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后来的君主们再也不可能 与老百姓天然的亲和关系,即使某个人想这样做,制度也不会允 许、治人者和被人治者的距离拉开了,矛盾出现了,怨恨产生了。 在后人的心目中,周文王的时代几乎就是一个神话。

    --

    维清

    ——规则是成功的根本

    【原文】

    维清缉熙(1),

    文王之典(2)。

    肇肇(3),

    迄用有成(4),

    维周之祯(5)。

    【注释】

    (1)清:清明。缉:延续。熙:光明。(2)典:前代定下的法则。

    (3)肇:开始。肇:祭天。(4)迄:至,到。有成:指拥有天下。(5)祯:祥瑞,吉祥。

    【译文】

    政治清明光耀后,

    文王法典是根本。

    自从开始祭上天,

    直到今天大功成,

    这是周朝的祥瑞。

    【读解】

    这是周公制礼作乐时祭祀文王的宗庙乐歌。

    把周文王的成功,归于法则、规矩,应当是说到了点子上,作为一国之君,即或是部落首领,不可能像乌合之众的头儿一样随心所欲,走道哪里算哪里,更不可能走一步看一步。要归顺人心,要使言论、行动有所依循,必须有法则。从法则之于家、国、人的重要性来说,单是创制法典,使国家、社会的运转依一定的轨道而行,时人们的言行有所依凭,周文王的功绩便足以光照后世,垂青史册。

    法则的制定,不外乎两个方面:角色的定位,以及由这种定位而规定的权力、职责和义务。进一步,是制定超越角色定位和职责、义务的惩罚措施。这样,有了规矩,就可成方圆了。

    --

    天作

    ——志在四方建功业

    【原文】

    天作高山(1),

    大王荒之(2)。

    彼作矣(3),

    文王康之(4)。

    彼徂矣岐(5),

    有夷之行(6),

    子孙保之。

    【注释】

    (1)作:生。高山:指岐山。(2大王:指周代开国君主。荒:治理 (3)彼:指周太王。(4)康:继承发扬。(5)徂:同“岨”,山势险峻。(6)夷:平,平坦。

    【译文】

    天生高峻的岐山,

    太王开发治理它。

    太王开创周基业,

    文王继承发扬它。

    岐山高大又险峻,

    如今大道平坦坦。

    【读解】

    这是成王时周公祭祀坦岐山的山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